危机矿山是当前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2000年5月、2002年1月、2002年9月和2002年10月,温家宝曾先后4次作出重要指示。他着重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国45种主要矿产中一半以上的资源储量消耗速度大于增长速度,特别是中东部地区过去耳熟能详的一批老矿山资源枯竭,成为危机矿山。在有市场需求和资源潜力的老矿山周边或深部,努力探寻新的接替资源,具有经济社会双重效益,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2001年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危机矿山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正式启动。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吕古贤领衔的项目组历时两年半,对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形势及开发利用现状等作了详尽的剖析。2003年12月,该项目成果通过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被誉为“填补了空白,属国内创新”。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在充分利用该项研究成果的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各行业编写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根据项目成果,项目负责人吕古贤研究员协助编写了《当前我国资源型危机矿山问题日益严重》。该材料作为政务信息由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上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4年9月6日,国务院第六十三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
我国危机矿山的总体情况及应对危机的出路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危机矿山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对我国25种主要金属矿产10618座矿山的矿产资源形势及开发利用现状等作了详尽的剖析。
危机2010年前后我国大中型矿山进入关闭高峰期
我国现存的金属矿山大多数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目前已有2/3的矿山呈现老化,保有储量严重不足,再加上近些年我国矿产勘查投入逐年减少,造成许多矿山资源枯竭、后备资源接替基地匮乏,企业生产陷入困境,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
《调查与评价》指出,2010年前后将是我国大中型矿山关闭的高峰期,届时全国25种主要金属矿产大中型矿山的数量将从目前的415座减少到188座。
《调查与评价》的统计结果显示:到2010年,我国主要有色金属矿山将关闭335座,占总数的46%;到2020年,仅有不足20%的矿山能维持生产。
到2020年,全国有色金属矿山矿石产量每年将减少6817万吨,采矿能力每年下降8272万吨,选矿能力每年丧失7653万吨,工业产值每年减少68.3791亿元,企业利润每年减少4亿多元,每年减少税金5亿多元,将有14万多人下岗或失业。按照2001年全国矿业生产总值比例计算,将损失1.96%的GDP,加上与矿产品关联的下游产业产值,约减少12%的GDP。
再看看国内众多因矿而建的矿业城市,统计数字也不容乐观。全国进入中晚期发展阶段的矿业城市已超过80座,其中因资源濒临枯竭进入衰老期的矿业城市已有47座,约占全国矿业城市总数的12%。这些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矿竭城衰的现象。矿业城市多是由国有矿山支撑,而全国8000多座国有矿山大部分都在困境中挣扎,面临资源枯竭的矿山高达40%。近两年,国家已经为关闭110座资源枯竭的矿山付出了200多亿元。
发现25种金属矿山实际寿命被低估十余年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金属矿山开始进入中、晚期开采阶段。随着矿山年龄的不断增加,矿山保有储量出现严重不足,由资源危机引发的矿山“老年病”愈发突出。那么,“老态龙钟”的危机矿山究竟还能为人类服务多少年,还有没有潜力可以挖掘?
《调查与评价》显示:我国现有10618座金属矿山中,近80%比原来设计的服务年限延长了10年以上。也就是说,不少危机矿山的实际寿命被低估了十余年。例如:我国25种主要金属矿产的103座大型矿山的“设计服务年限”平均值为30.65年,而“预期矿山寿命”平均值为41.40年,可以超期服务10.75年;258座中型矿山的“设计服务年限”平均值为23.80年,而“预期矿山寿命”平均值为34.56年,可以超期服务10.76年;而7746座小型矿山的“预期矿山寿命”都明显大于“设计服务年限”。
我们可以算这样一笔账:103座大型矿山超期服务,每年可多产矿石18亿吨,多创产值1783.65亿元,多缴税金202.05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57.21万个;258座中型矿山超期服务,每年多产矿石7.4亿吨,多创产值979.38亿元,多缴税金80.20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45.93万个;7746座小型矿山超期服务,每年可多产矿石2.99亿吨,多创产值297.72亿元,多缴税金22.57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03.19万个。
这些还仅仅是25个矿种的主要金属矿山,倘若据此延伸到所有的矿山,经济效益就更可观了。事实上,我国超期服务的大中型矿山很多,如湖南的水口山铅锌矿,辽宁的杨家杖子钼矿、青城子铅锌矿,江西的西华山钨矿和安徽的铜关山铜矿等。这些矿山都是通过技术改造等方法,特别是通过不断勘查发现新的接替资源,实现了矿山寿命的延长。因此,研究者首次提出了“矿山超设计服务年限”的概念。这一概念无疑为今后更好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最重要的启示是,我国不少大中型矿山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不仅如此,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客观认识老矿山及其所在矿区的资源潜力,对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形势、制定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矿产资源五年计划和中长期规划、促进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改进矿产资源宏观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危机矿山大多勘查程度不足,大有潜力可挖
危机矿山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矿山保有储量不足,然而矿山保有储量不足并不等于矿山资源枯竭。专家指出,我国现有大中型金属矿山多数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建成投产的,由于当时的地质勘查程度较低,加之长期以来探采脱节、技术手段落后以及资金不足,无力进一步开展矿山深部与外围资源接替勘查工作。不少危机矿山并非真正资源枯竭,通常是地质勘查工作程度不够,资源潜力尚未充分挖掘所致。
《调查与评价》研究表明:现有很多资源危机矿山浅部资源危机,深部有潜力;矿区资源危机,外围有潜力;已知类型矿山危机,未知类型矿山有潜力;主要矿种资源危机,共、伴生矿种资源有潜力;传统资源危机,非传统资源有潜力。
《调查与评价》的研究结论是:我国大多数大中型规模的资源危机矿山深部及周边地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在深部500~1000米是颇具潜力的第二找矿空间。
矿业开发,勘查先行。这是矿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危机矿山的勘查工作。全国政协曾在辽宁省作过一项专题调查,辽宁省8个有色金属矿山已经关闭了7个,其中5个是因为地质勘查和找矿工作没有跟上而被迫关闭的。
从国外的经验看,不少国家矿山开采深度已超过1000米。如:南非的兰德金矿开采深度已达4000米、巴伯顿金矿采矿深度达3800米,澳大利亚的芒特艾萨铜多金属矿开采深度达2600米,后来通过加大勘查投入在3000米深度又发现储量超过300万吨的富铜矿床。而我国绝大多数金属矿山的开采深度不足500米,这些矿山无疑存在深部第二找矿空间。事实上,我国在深部找矿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胶东新城、夏甸等几个百吨以上的大型金矿都是在500米以下的第二富集带找到的。
据统计,国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现的100个贵重有色金属大型或超大型矿床,至少有58%是在已知矿床周围发现的。在北美39个巨型斑岩铜矿中,90%是在已知矿区附近发现的。智利的楚基卡马塔铜矿,通过外围找矿,在其矿区的南、北两侧均发现了巨型铜矿床,使铜储量达到5838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矿床。印度尼西亚在埃茨贝格铜矿山以北3公里处发现了格拉斯贝格巨型铜金矿,增加铜953万吨、金1217吨、银2062吨。同样,我国湖南水口山矿区外围发现红层下隐伏的康家湾大型铅锌矿床,柿竹园钨锡矿外围发现了锡矿等。
国内外大量矿山探采实践证明,不少矿山的深部和周边还有资源潜力可挖,矿山的外围地区还有未经充分勘查的成矿远景区或潜在资源分布区;一些大中型矿山的深部与外围及其所在的矿区,不仅大多数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较大的资源潜力,而且随着勘查程度、技术条件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资源潜力还有进一步挖掘的可能。为此,专家指出,解决危机矿山问题需要加大资源接替勘查工作的有效投入,适当扩大具有资源潜力的矿区范围,积极探索新的找矿领域,探寻新的接替资源,以具有资源潜力的空间换取矿山结构转产再生和转移求生的时间。专家同时指出,解决危机矿山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二要结合我国矿山当前的实际,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强化宏观调控和优化资源配置;三要具体落实到既面临资源接替压力,又有市场需求和资源潜力的矿山与矿山密集区。
出路科学的调查与评价是解决危机矿山的前提和基础
解决危机矿山问题是一个涵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政策、矿业发展战略、国家资源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专业性、地域性、前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需要从国家层面通盘谋划,从长计议。
专家指出,危机矿山问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给予足够重视,做好危机矿山的预测预警,在规划的指导下,从体制改革、结构凋整、制度创新、法规约束、市场配置、技术进步、政策引导、行政推动等方面统筹解决。
专家为此开出五剂良方:
首先,要继续开展系统的矿山资源开发现状和资源潜力调查。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危机程度和资源潜力等关键指标,对各类矿山,特别是大中型矿山、矿田、矿区进行科学评价,综合分类排队,为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基础,为国家制定扶植危机矿山规划纲要以及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提出建议。
其次,要加强矿山地质勘查工作。危机矿山的地质勘查工作可划分为大中型矿山的战术性资源接替项目设置,重要矿产资源基地、矿山密集区和矿业城市的战役性资源接替勘查规划及国家战略性资源接替勘查基地建设等三个层面。按照规划,加大矿山地质勘查投入,围绕延长矿山寿命、搞好资源接替、缓解供需矛盾等重点问题,开展老矿区及其主要矿产资源基地和矿山密集区深部、外围的地质找矿工作。
第三,加大资源接替勘查投入。加大固体矿产资源接替勘查投入,是我国矿产资源形势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制转轨时期遏制地质勘查业萎缩和矿业经济下滑所必须支付的改革成本。摆脱矿山危机,必须遵循地质勘查先行的客观规律,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有效、有序、适度地超前探明国家所需矿产的经济可采储量,建立可靠的后备资源基地,并把矿产资源勘查和矿山建设纳入基础性建设项目的范畴;必须长期保持地质矿产勘查投入与GDP同步增长的比例关系;必须有效调控政策性投资的比例,促进勘查投资多元化,研究和探索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有效方式。
第四,加大矿管秩序治理整顿力度。坚决取缔无证采矿,严格执行采矿许可证的审批和管理制度,切实制止乱采滥挖矿产资源和“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的违法采矿行为。对那些不具备矿山开采基本条件、无基础技术资料、无安全技术保障的矿山坚决关闭。大力发展联合办矿,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矿山,特别是小矿山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建矿业集团,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第五,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探索并逐步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集约利用资源之路。针对目前一些矿种品位低、选冶难度大的特点,组织专门力量进行攻关。如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虽然品位低,但富碳或富硫、砷等有用元素,由于目前选冶技术不过关,这些元素尚难以综合利用。倘若这项技术有所突破,将取得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尾矿资源也是挖掘我国矿产资源潜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矿山企业每年排放的尾矿数量巨大,但目前尾矿的综合利用率仅有7.4%。这些二次资源如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对缓解矿山资源危机将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