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耐火材料网】
"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包括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对国计民生、重大工程等有显著的支撑作用。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原材料工业已经进入提质增效、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2019年原材料工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1%。‘十四五'期间,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原材料工业增速趋缓,原材料工业作为工业稳定器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在首届赛迪产业经济论坛上作了题为《"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形势展望与对策建议》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我国是原材料大国,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和第二大石化产品生产国,约有20种大宗化工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2大类钢材产品中,我国有17类钢材产品的自给率达100%,粗钢产量占世界钢产量的53.3%。从常用有色金属到稀有稀土金属,我国能生产的有色金属多达64种。此外,我国的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大宗建材产品的产量在全球占比接近60%。"肖劲松介绍。
回顾"十三五"期间,我国提前两年完成了1.5亿吨钢铁去产能目标,超1亿吨"地条钢"产能全面出清;尿素、烧碱等传统化工产品产能过剩矛盾得到缓解;电解铝等新增产能得到有效控制;建材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针对未来五年我国原材料工业的发展趋势,肖劲松做出两大预判。其一,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在国际经济缓慢恢复和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带动下,乙烯、丙烯等短缺产品产量会继续扩大。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节点,粗钢产量将同比下降。其二,原材料工业增速趋缓。原材料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再单纯追求规模增长,部分产品市场需求有可能达到拐点。
"十四五"期间,预计传统化工产品、钢铁、电解铝等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化解,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化工新材料、绿色建材、高性能钢铁材料等保障能力上升,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原材料工业比重提高;基础石化产品等自给率也将提升。
区域布局渐趋合理
肖劲松表示,从区域布局分析,近年来我国钢铁兼并重组取得进展,中国宝武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企业集团;石化化工方面,园区化、基地化、集约化发展态势明显,根据石化规划院数据,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约60%的石化化工产业产值来自于化工园区或基地;危化品搬迁取得积极进展,千余家位于城镇人口密集区和沿江地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完成搬迁改造;有色行业中部分电解铝产能转移置换至水电、风电资源丰富的内蒙古地区;建材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前10家水泥和平板玻璃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达到64%和60%。
投资方面,过去五年,我国原材料工业总体投资增速趋缓。肖劲松表示,"十四五"期间,考虑到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国内经济稳步发展,以及巩固去产能成果仍是重点,预计原材料工业投资增速会进一步放缓。
进出口方面,肖劲松预计,"十四五"我国主要原材料产品进出口将表现出不同的态势。随着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在"一带一路"倡议、RCEP、中欧投资协定等带动下,出口将有所增加;而国内经济稳步增长,也可能促进进口。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报告还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国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重点。
一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共性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完善创新设施,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与材料技术的交叉融合,推动下上游协同创新。
二是继续巩固去产能成果。细化去产能政策,做到精准施策:2021年1月,工信部发布了新版钢铁、电解铝、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下一步,要研究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主要原材料产品市场的需求拐点,做好产能达峰研究;加强对市场化过剩产能、产品、价格等信息的预警;逐渐用质量、环保、安全等市场化手段调节产能。
三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传统材料行业高端化发展,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提升产品品质,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增强关键战略材料保障能力,加快前沿材料研发;完善企业生态,培育世界一流企业集团、专业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
四是推动产业布局优化。与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相协调,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推动原材料工业布局调整优化。依托原有原材料工业领域产业集群或基地,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材料制造业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津冀地区: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中部地区: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西部地区:稀有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东北地区:稀有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
五是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研究制定碳达峰方案的时间表和任务分解,开展碳减排和碳中和技术研究,推动现有有关节能减排政策实施,推广应用绿色建材、绿色建筑,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率等。
(来源:中国工业报)